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六必居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六必居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俗話說“開門七件事,柴米油鹽醬醋茶。”農耕文化,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底蘊,民以食為天的烙印也刻在了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裏。因此,千百年來,華夏的先民創造了許多種食物的製作手法,其中醬菜,可以說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手法。今天要說的這個醬菜,不僅好吃,還有很深的底蘊哦,究竟是什麽醬菜呢?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。
(本文所有圖片,全部來自網絡,感謝原作者,如侵犯您的權利,請聯係本號作者刪除。圖片與內容無關,請勿對號入座)
六必居醬園,據傳創建於明朝的中期,在那個年月裏,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,大批的“晉商”入京,在最開始,六必居隻是山西臨汾的三個趙氏小商人,一起入京合夥開的油鹽店,因為在“開門七件事”中,由於他們不賣茶,又在共同商議後,決定起了“六必居”這個名字,居家必備的六件東西,也是人們滿足安逸生活下去的保障,萬萬沒想到的是,這個招牌一用就是幾百年。
因為經營得當,小油鹽店逐漸擴張,再加上店裏本身賣這些油鹽醬醋,所以店主也常醃些小菜來賣,沒想到隻要做出來的醃菜,基本都是搶售一空,漸漸地,六必居走上了以賣醬菜為主業的路線,更是定下了“黍稻必齊,曲蘖必實,湛之必潔,陶瓷必良,火候必得,水泉必香。”的製作規矩,由於鍾愛它家醬菜的人越來越多,他們甚至還請當時明朝的大學士嚴嵩,題寫牌匾——六必居,其至今仍保存完好。
也許不太了解醬菜的讀者會很詫異,不就是醬菜嗎?自己在家醃一些不就行了,但六必居幾百年的老字號能夠傳承下來,必然是有自己的一套過人之處的。
首先,就是原料精,在醃製醬菜的開始,就在原料上精挑細選,正因為六必居是油鹽店起家,所以他們有得天獨厚的條件,使用自製的黃醬和甜麵醬,隻選用河北豐潤縣馬駒橋,通州永樂店兩處的黃豆,這兩處的黃豆能達到他們嚴苛的篩選條件,顆粒飽滿,顏色金黃均勻,豆子油大。除了大豆,還有一樣不可或缺的原料就是小麥,六必居的小麥選用的是京城周邊的淶水縣小麥,這種小麥特點是黏大,在細加工後,做出來的醬,異香撲鼻。
其次,就是流程嚴,在製作醬菜的過程中,所有的流程,都要在掌櫃的眼皮子下執行,單就對製醬而言,就有一套完善固定的流程。首先把黃豆泡透,上籠屜蒸,拌上準備好的白麵,再上碾子去壓,之後轉到模子中,墊上厚布每天用腳踩,一直十天到十五天之後,再將每個模子拉三條,切十塊,上架子碼好,用草席子封嚴,靜置發酵,還要注意耐心刷去料子上的白毛,如此發酵三七二十一天,這才是製作完成,陰天下雨更是要提前轉移醬缸,一旦淋雨,大把物力財力就會直接打水漂。正是這種嚴苛的操作規程,保證了六必居醬菜的獨特味道,以及值得信賴的質量保障。
最終,還是有訣竅,在製成一缸完美的醬後,醬菜的製作也是另一門的學問,在製作醬菜時,醃菜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,六必居同樣嚴苛要求鹽與菜的比例要保證在,三十七比一百的比例,隻有這樣的比例,醃菜才可以做到鹹淡適中,口感脆爽。當然,這中間還另有玄機,鹹菜坯要經過固定次數的脫鹽換水處理,脫鹽程度,浸泡時間,都需要精準把握,這時候就顯現出了六必居的管理智慧,它並非一個家族產業,而是努力地避免了家族的成員介入,采用老一輩的師徒製,保證了產品品質不下滑,甚至逐漸創新。
六必居代代傳人,都做到了將修德之行與取利之途完美結合,目光高遠,不在一厘一毫的得失,以人為本,對前輩有忠誠,對顧客有信義這才是六必居飽經滄桑,卻又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,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學習的大智慧。
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,本文撰寫:特約曆史撰稿人:晉小舟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